- 时间:
2025-11-18 - 作者:
- 来源: CNSO
|
立冬后的燕园清宁如画,未名湖将月光倒映成粼粼碎银,满地皆是金黄的银杏叶,为这场冬日音乐会铺垫了浪漫氛围。2025年11月9日晚,跨“乐”时空中国交响乐团室内乐北大专场——“光影与棱镜”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如期启幕,中国交响乐团“默”弦乐四重奏的音乐家们用高水准的演奏给静谧的燕园添了份“古典雅韵”。 “跨‘乐’时空”系列室内乐音乐会,是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与中国交响乐团联合打造的高雅艺术核心品牌。该系列以“传播经典、连接心灵”为核心理念,通过现场演奏与导聆,搭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以乐为媒、精神共鸣”的交流桥梁,为北大师生带来高雅艺术的熏陶。 ![]() 此次演出延续双方深厚合作根基,由古典音乐评论家王纪宴先生担任导聆,中国交响乐团“默”弦乐四重奏的四位音乐家:小提琴张晨笛、刘镇源,中提琴宋芮及大提琴狄博倾情演奏,拉威尔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经典作品,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与默契的协作能力,成功演绎两部风格迥异的世纪之作,让印象派的柔美诗意与苏俄音乐的深邃哲思在舞台上完成了精彩碰撞。 ![]() 音乐会上半场呈现的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这部作品诞生之初因突破传统审美备受争议,最终却成为印象派室内乐的标杆之作。作品演奏难度极高,对乐手的音色控制、声部平衡提出严苛要求。其光影流动的韵律与法式精致的艺术特质被四位音乐家精准诠释,他们以细腻的音色处理与考究的和声表达,将作品中飘忽灵动的美感与内在严谨的逻辑完美融合,旋律如朦胧诗画般流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印象派音乐的独特魅力。 ![]() ![]() 下半场的肖斯塔科维奇《降E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则风格陡转,这部四重奏遵循古典曲式,五个乐章以“快慢快慢快”的简洁结构一气呵成,看似源于孩童玩具与郊游的轻快灵感,最终沉淀为深邃厚重的当代力作。作品承载的复杂情感与深邃思辨通过乐手们的层层递进式演绎逐步铺展。四重奏以娴熟的技巧驾驭作品中多变的节奏张力与丰富的和声层次,大提琴的深沉厚重与小提琴的尖锐清亮形成鲜明呼应,传递出作曲家晚期创作中对人性本质与时代境遇的深刻叩问,作品如棱镜折射般,呈现出多面且复杂的心灵图景,引人深思。在热情的掌声中,四位音乐家加演了一首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熟悉的旋律经四重奏重新编排,既保留了原作的灵动韵律,又融入了室内乐的细腻质感,轻快悠扬的乐声为整场音乐会画上了圆满句号,也让这场致敬之旅更添温情与回味。 整场音乐会中,王纪宴先生的专业导聆为作品解读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乐手们的精湛演绎相得益彰。“光影与棱镜”的主题线索贯穿始终,既以赤诚之心向拉威尔、肖斯塔科维奇两位大师致敬,彰显了青年乐手的深厚艺术造诣,更让“跨‘乐’时空”系列的品牌进一步凸显。 此次演出以弦为媒、以乐传思,乐声与未名湖光相映、与博雅塔影相融,让这场跨世纪的音乐对话愈发绵长醇厚。
撰稿:段梦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排版:陈婧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